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临床医学院构建能力本位新标尺 培育卓越康复人才

信息来源:临床医学院 发布日期:2025-10-13 浏览次数: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速,社会对高素质、应用型康复技术人才的需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为主动回应这一时代呼唤,我院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以培养能够胜任未来健康服务需求的卓越人才为己任,启动了以“沉浸式·递进式·赋能式”三式一体教学新模式为核心,旨在破立并举,构建起以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新型教学评价体系,为精准培育行业亟需的高素质康复治疗师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打破传统桎梏,树立能力本位“新标尺”

期末一张试卷的评价方式难以全面衡量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而技能竞赛的高标准也未能有效惠及全体学生,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现象。为破解“赛教分离”与“高分低能”的难题,临床医学院康复教研室决定从评价这一指挥棒入手,将行业前沿的竞赛标准系统性地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建立一套能科学反映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评价新标尺。

二、构建三维体系,实现评价改革“新突破”

改革并非对旧模式的修修补补,而是一次系统性重构。康复教研室构建了以“竞赛标准反哺教学”为核心理念的“三式一体”评价新体系。

1.“沉浸式”评价,在真实情境中检验临床能力:临床医学院构建了模拟医院康复治疗中心的实训室,在此环境下,学生的考核任务是处理由“标准化病人”呈现的真实病例,其临床思维、操作规范、医患沟通与团队协作能力成为核心评价指标,实现了从“答一张试卷”到“完成一项临床任务”的根本转变。

2.“递进式”评价,在全程追踪中描绘成长轨迹:改革建立了与“基础技能→专项技能→综合能力”三阶课程体系相匹配的递进式评价机制。同时,将“课程技能考核、校级技能竞赛、省赛选拔”三级竞赛机制作为实践性评价的环节,实现了“人人参与、层层选拔、全程评价”,让每一位学生的成长与进步都被看见、被记录。

3.“赋能式”评价,在激发潜能中促进师生共长:新的评价体系注重激发学生与教师的内生动力。通过将项目式学习成果、社会实践等纳入评价,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同时,学校考核时也将教师指导学生竞赛、转化教学案例的成果纳入年终考核,有效激励了教师投身教学改革,形成了“教学相长”的良性循环。

自评价改革实施以来,成效明显。学生专业技能考核优秀率大幅提升,在省级及以上技能大赛中获奖等级与数量实现历史性突破。这场深刻的评价改革,不仅改变了考核方式,更重塑了育人生态。它标志着我院在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上迈出了关键一步,为培养能担当“健康中国”使命的卓越康复人才提供了坚实支撑。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此项改革,不断完善评价体系,为区域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贡献更多力量。(撰稿:临床医学院 石淑霞;核稿、审稿:临床医学院 喻德富、李芳;编辑:党委宣传部 姜楠)